0532-82989996

0532-82989899

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媒体聚焦

心外刀锋破“高龄禁区”

在医学界,心血管外科手术素来被誉为“外科皇冠上的明珠”,而其中,为80岁以上的超高龄、高危患者实施心脏手术,更是被视为需要慎之又慎的“生命禁区”。年龄带来的脏器功能衰退、错综复杂的基础疾病、极高的手术风险,常常让许多患者和家属望而却步,也让一些医疗团队倍感压力。然而,在青岛心血管病医院,常务副院长、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刘晓君带领着他的团队,以精湛的技术、个体化的策略和贯穿始终的康复理念,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挑战这一“禁区”,为众多在生命暮年备受心疾折磨的老人带来新生。近日,记者走进这家医院,聆听刘晓君讲述他与团队如何为生命“破局”的故事。


刘晓君


高龄老人心脏发出“警报”

在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的病房里,我们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沉闷与压抑,而是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搀扶下,缓慢而坚定地进行着术后康复活动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年龄都在80岁上下。

“最近比较集中,有79岁的,有81岁的,做完手术的有4位,还有一位在等待手术。”刘晓君介绍说,这些病人来的时候,病情都非常重。有的反复心衰过,有的有过心梗病史,有一位几天前刚发生心梗。这些老人来住院的时候,并没有打算接受开胸手术。

他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困境:药物调整对于这些重度冠心病、心绞痛患者来说,已经回天乏术。“持续的心绞痛,吃完饭就痛,下地走几步就痛,生活质量极其低下。病人痛苦不堪,家属看着心疼又无助,最后被‘逼’得没办法,只能选择背水一战,接受手术。”刘晓君说,“所以,这些患者来找我们,是带着最后一份希望,是生命相托。”

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,刘晓君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。他们深知,对于这些超高龄患者,绝不能简单地套用常规手术方案。手术技术固然重要,但如何保证手术顺利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,才是最重要的。“每个病人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,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详尽的术前检查,把每个环节的手术风险、麻醉风险和康复风险都评估透彻,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制最佳的手术方案。”刘晓君强调,“精细的个体化评估,是叩开‘高龄禁区’大门的第一块敲门砖。”


技术攻坚为心脏“修路搭桥”

评估之后,便是真刀真枪的手术考验。其中,技术的精湛与创新是决定成败的核心。刘晓君详细剖析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病例——一位主动脉严重钙化的高龄患者。

“正常做搭桥手术,我们需要在升主动脉上放置阻断钳,以便进行血管吻合。但对于主动脉钙化的病人,这个常规操作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”刘院长用手比划着解释,“钙化的血管就像一段脆弱老旧、布满水垢的管道,用钳子去夹,很可能导致‘水垢’(动脉斑块)脱落,随血流冲入大脑,就会引发脑梗;更可怕的是,钳夹还可能造成血管破裂,那是致命的灾难。”

如何破解这一难题?刘晓君团队使出了“绝招”——“主动脉无接触”技术。“我们从上手术台开始,基本原则是‘能不碰它就不碰它’。”他形象地描述,“我们通过术前评估和术中触摸,精确了解钙化斑块的位置,然后完全避开主动脉。通过从其他部位取血管,采用‘续接’的方式,像架设高架桥一样,绕过危险的‘雷区’,最终完成心脏的血运重建。”这种方法完全避免了钳夹主动脉,无需刻意控制血压以方便上钳,保证了大脑持续稳定的血液供应,将中风和血管损伤的风险降至最低。“但是这么做是有一定风险的。”刘晓君补充,“在不停跳搭桥手术的过程中,手术者必须与麻醉医师配合默契,保证心脏在接受搭桥的过程中完全稳定,不能出现任何意外。一旦出现循环不稳定,循环维持不住,病人将没有体外循环和辅助设备进一步抢救的机会,也就是没有了退路。”

这种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没有退路的精细操作,无疑对外科医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,它需要超凡的稳定、耐心和技术。这正是刘晓君团队日常修炼的“绣花功夫”。


生命奇迹 86岁老人术后旅行

刘晓君回忆起一个令人动容的病例。“多年前,一位86岁的老太太,得的是瓣膜感染,当时还没有成熟的介入瓣膜技术,只能做传统的体外循环下的瓣膜置换手术。”

面对如此高龄的患者,决策过程至关重要。“这位老人有一个特点:她虽然86岁了,但一直在农村老家自己种菜,身体底子好,生活自理能力强。她和她的儿子都非常‘通透’,理解手术的必要性,也愿意承担风险。”刘晓君强调,“这与那些常年卧床、营养状态差的患者形成鲜明对比。我们选择病人,看的不是身份证上的年龄,而是他的‘生理年龄’和生存质量。”

经过周密的准备,手术成功了。更让刘晓君欣慰的是术后的一幕。“后来,老人60多岁的儿子还发信息问我,老人能不能坐飞机。我问要去干嘛,他说要带老太太去海南旅游!”刘晓君笑着说:“这是她人生最后一次旅行,回来后不久老人安详离世。但这次手术,让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有质量、有尊严地享受了天伦之乐,完成了心愿。”

这个故事,完美诠释了刘晓君团队挑战高龄禁区的意义——不仅仅是延长生命,更是提升生命的质量,守护生命的尊严。


康复一体化 为康复全程“护航”

在刘晓君看来,一台成功的心脏手术,外科技术只占一半,另一半功劳要归于贯穿始终的心脏康复一体化管理。这也是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的一大特色和亮点。“手术做得再漂亮,如果术后康复跟不上,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对于高龄患者尤其如此。”刘晓君说。他们的心脏康复团队早在2017年就已成立,是青岛地区的先行者。康复师的身影活跃在病房的每一个角落:术前要打好“预康复”的基础。“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学会有效咳嗽。”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,“我们会派康复师和护士提前教他们进行呼吸功能锻炼,使用呼吸训练器。学会咳嗽,对于术后排出肺部分泌物、预防肺部感染至关重要。”术后的早期活动可以促进恢复。“我们鼓励患者尽早下床,但卧床期间的运动同样重要。康复师会指导他们在床上进行安全、有效的肢体活动,循序渐进。”出院后通过运动处方指导生活。“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,很多人认为心脏术后就该静养。”刘晓君纠正道:“我们会在门诊为患者进行‘运动心肺功能评估’,然后像开药方一样,开出个性化的‘运动处方’。比如,建议你快走,但心率达到多少就需要慢下来或休息。在专业监测和指导下进行康复,才是安全且高效的。”


在风险与希望之间寻找最优解

与高龄高危患者家属的沟通,是手术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。刘晓君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。“很多时候‘放手一搏’意愿最强烈的往往是病人自己。”刘晓君分析道,“因为他们切身感受到疾病带来的痛苦,深知不做手术的结局,而家属,尤其是子女,顾虑会更多,有时还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。”

他认为,医生的责任不是盲目鼓励手术,而是基于专业的评估,将风险与收益清晰地呈现给患者和家属,帮助他们做出最不后悔的选择。“我们建立起一套成熟的评估体系和技术保障,不是为了挑战所有的高龄手术,而是为了给那些真正有希望、有需求的患者,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‘选项’。”刘晓君说:“当评估显示风险可控、收益明确时,我们敢于担当;当条件不具备时,我们也会坦诚告知,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负责。”

在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,刘晓君带领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精湛的外科团队,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守护联盟。他们用一把柳叶刀,为垂暮的心脏注入新的活力;用一套个体化的方案,为复杂的病情找到最优解;用一套全程化的康复体系,为患者的恢复保驾护航。他们用行动证明,医学的进步正不断拓宽生命的边界。


科室简介

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是医院重点发展科室,获评青岛市临床重点专科,山东省医保先进单位。科室拥有先进的手术、检查、治疗、监护、人工辅助医疗设备,年心外科手术数量超1000台。

科室目前常规开展冠心病的冠脉搭桥手术、瓣膜病的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、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手术、各类主动脉瘤(真性动脉瘤、假性动脉瘤、夹层动脉瘤)人工血管置换手术、心包疾病(缩窄性心包炎)的心包剥脱手术、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改良扩大Morrow手术、外周血管疾病(颈动脉)的内膜剥脱手术等,也开展各类最新的心血管手术,如左室辅助装置置入术、微创小切口心脏手术、复合杂交手术、经导管瓣膜介入手术等。

微信订阅号
(文化宣传)

微信服务号
(医疗服务)

@版权所有 青岛心血管病医院 办公室 E-mail:qdxxgbyy@126.com
地址:青岛市市北区南京路201号 邮编:266034 电话:(0532)82989996 传真:(0532)85722867
乘车路线:12、211、309、308、307、210、370路青岛阜外医院站;地铁3号线敦化路站(B出入口)

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鲁ICP备08011074号-2
青岛市公安局网站备案号:37020020071605